中国光伏行业当前正处于全球领导地位与结构性矛盾交织的关键阶段。截至2025年4月,行业呈现出“产能规模全球绝对主导、技术迭代加速、供需失衡加剧”的三大特征。
01
产能规模:全球主导与结构性过剩并存
1. 产能体量全球占比超85%
中国在光伏全产业链(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全球产能占比均超过85%,其中组件产能达1264GW(2024年底数据),是全球需求的2.5倍。以多晶硅为例,2024年国内产能达25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87%,但实际产量仅12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50%。
2. 细分环节过剩程度分化
上游硅料:2025年4月多晶硅价格跌至3.4万元/吨(P型),较2023年高点下跌86%,企业普遍亏损,开工率不足60%。
中游电池片:TOPCon产能超800GW,但市场需求仅约300GW,非硅成本降至0.17元/W,企业被迫以价换量。
下游组件:2025年1月组件排产降至34.8GW,头部企业开工率约50%,中小企业普遍停产。
3. 区域产能集中度过高
产能高度集聚于长三角(江苏、浙江、安徽)和西部资源省份(内蒙古、青海、四川)。例如,江苏盐城、常州、无锡三市组件产能占全国35%,而内蒙古多晶硅产能占全国28%。这种布局导致东部地区面临电网消纳压力(如河南部分区域电网承载力红色预警),西部地区依赖特高压外送。
02
技术迭代:新旧路线博弈与成本竞争
1. PERC产能加速退出
PERC电池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75%降至2025年的30%,产能利用率不足40%,价格跌破0.7元/W,头部企业如晶科、天合光能已停止PERC扩产。
2. TOPCon主导量产,HJT蓄势待发
TOPCon:2025年产能超1000GW,量产效率达25.5%-26%,非硅成本0.17元/W,但同质化竞争导致利润微薄,企业需通过银浆减量(从120mg/片降至80mg/片)和设备国产化(PECVD设备价格下降30%)维持生存。
HJT:2025年产能预计70-120GW,量产效率25.6%-26%,双面率超90%,但非硅成本0.32元/W,依赖银包铜(替代50%银浆)和薄片化(硅片厚度降至100μm)降本。
3. BC与钙钛矿技术突破
BC电池:隆基HPBC2.0组件效率达27.3%,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市场,2025年产能50GW,但成本是普通组件的1.8倍。
钙钛矿:极电光能GW级产线投产,组件效率16.1%(2.8平方米),目标2025年提升至20%,但稳定性(T80寿命超3000小时)尚未完全验证。
03
市场格局:内需支撑与外需受阻
1. 国内市场成为“稳定器”
2025年1-2月新增光伏装机39.47GW,同比增长7.49%,全年装机预计248GW,分布式占比提升至45%。政策端,《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推动整县屋顶光伏和“沙戈荒”大基地建设。
2. 出口面临多重壁垒
美国关税: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发起关税战,预计组件征收125%关税,企业转向东南亚(如隆基越南5GW基地)和美国本土(晶科俄亥俄州5GW工厂),但美国工厂成本高企(组件价格较中国高30%)。
欧盟双反: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企业通过土耳其、中东转口贸易规避,但物流成本增加15%。
印度壁垒:BIS认证和关税提升至40%,中国企业通过尼泊尔、孟加拉国间接出口,2025年对印出口预计下降20%。
04
行业挑战与转型路径
1. 短期阵痛:产能出清与价格战
价格触底:2025年组件价格跌至0.85元/W(182mm双面),接近现金成本,中小企业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CR5提升至75%。
库存压力:2024Q3光伏设备存货同比下降,硅料库存周转天数达60天,企业采取“以销定产”策略,部分多晶硅厂检修减产。
2. 长期转型:技术升级与全球化
技术路线:TOPCon与HJT将长期共存,BC聚焦高端市场,钙钛矿2027年或实现GW级量产。
产能出海:头部企业在东南亚布局组件产能(如晶澳阿曼6GW项目),在欧美建设本地化工厂(如隆基美国5GW基地),但面临供应链本土化要求(美国IRA法案要求40%组件价值在北美生产)。
政策协同:国内推动碳排放统计体系与国际接轨,助力企业应对欧盟CBAM机制;地方政府优化产能布局,如江苏严控新增产能,内蒙古推动“风光储氢”一体化。
05
未来趋势:洗牌与重构
1. 产能优化:2025-2027年预计淘汰300GW落后产能,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如HJT降本至0.25元/W)和全球化布局(东南亚产能占比提升至25%)巩固优势。
2. 市场分化:国内分布式光伏(2025年装机110GW)与海外新兴市场(拉美、中东)成为增长引擎,欧美市场份额收缩至30%。
3. 技术颠覆:钙钛矿叠层技术若突破28%效率,可能在2030年后逐步替代晶硅,但需解决大面积制备和稳定性问题。
中国光伏行业正经历“规模扩张—产能过剩—技术升级—全球化重构”的完整周期。尽管短期面临价格战和贸易壁垒,但凭借技术积累、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行业有望在2026年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